2008年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2009-4-03
2008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两次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圆满完成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34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4.4%,增幅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7亿元,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209.1亿元,增长17.9%;第三产业增加值105.3亿元,增长10.4%。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9.9:59.9:30.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7029元(折合2450 美元),比上年增加4354元。
表一:
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指标 |
绝对数 |
比上年增长(%) |
生产总值 |
349.1 |
14.4 |
第一产业 |
34.7 |
7.2 |
第二产业 |
209.1 |
17.9 |
工业 |
191.8 |
19.4 |
建筑业 |
17.3 |
3.5 |
第三产业 |
105.3 |
10.4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25.5 |
10.9 |
批发和零售业 |
23.6 |
12.5 |
住宿和餐饮业 |
5.4 |
13.8 |
金融业 |
4.0 |
10.1 |
房地产业 |
8.0 |
0.1 |
其他服务业 |
38.8 |
10.5 |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积极开发就业岗位,着力解决困难群众就业问题。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3万个,8365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人数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19.5万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0445元,增长20.2%。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积极推进全民创业,全年新增私营企业908户,新增注册资金14.8亿元;新增个体工商户9074户。年末全市共有私营企业5818户,从业人员6.8万人,注册资本金95.3亿元;共有个体工商户62409户,个体从业人员12.9万人。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25.9亿元,增长15.6%,占GDP比重为36.1%。我市被评为全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先进城市。
物价涨幅逐步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6.2%,涨幅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比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回落1.9个、 1.8个和1个百分点。食品价格上涨15.7%,其中猪肉上涨23.4%、油脂上涨35.3%、鲜蛋上涨9.3%、蔬菜上涨17.6%。商品零售价格上涨6.3%;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6.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27.3%。
表二:
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类别 |
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
106.2 |
食品 |
115.7 |
#粮食 |
104.0 |
油脂 |
135.3 |
肉禽及制品 |
125.4 |
水产品 |
122.7 |
蔬菜 |
117.6 |
烟酒及用品 |
101.5 |
衣着 |
97.1 |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
103.3 |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
100.8 |
交通和通讯 |
99.7 |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
99.8 |
居住 |
101.7 |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
106.3 |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
126.7 |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 |
127.3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比较薄弱,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经济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快;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医疗、住房、劳动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等涉及民生方面的一些突出问题亟待有效解决。
二、农业
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5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全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390.3万亩,比上年扩大3.9万亩,增长1%,总产量达到115.7万吨,比上年增收14.2万吨,增长14%,其中夏粮81.9万吨,增长14.8%;油料产量12104吨,增长26.6%;棉花产量7432吨,增长16.6%。全年新增造林面积836公顷,新建完善农田林网4667公顷,新育苗144公顷,年末林木蓄积量233.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16.22%,林木绿化率达到19.55%。全年出栏生猪54.5万头、牛0.8万头、羊46.2万只、家禽1256.6万只,分别增长14%、23.7%、15.4%和13%;肉类总产量7.2万吨、禽蛋产量3.8万吨,分别增长9.4%和3.6%。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雨润、思朗食品、天宏农产品加工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项目加快建设。全年新增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1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
表三:
2008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单位:吨
产品名称 |
绝对数 |
比上年增长(%) |
粮食 |
1157431 |
14.0 |
#夏粮 |
818957 |
14.8 |
秋粮 |
338474 |
12.0 |
油料 |
12104 |
26.6 |
#花生 |
8452 |
59.8 |
油菜籽 |
2285 |
-19.8 |
棉花 |
7432 |
16.6 |
蔬菜 |
374845 |
9.6 |
水果 |
86336 |
-0.9 |
肉类 |
72451 |
9.4 |
禽蛋 |
37583 |
3.6 |
水产品 |
23749 |
5.2 |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14.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2%;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3万台,增长5.2%;农用拖拉机11.6万台,增长1.8%;农用运输车1.5万辆,增长5.1%。全年完成机耕作业面积179.5千公顷,机播面积215.9千公顷,机收面积151.9千公顷。全年农村用电量12442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2%;化肥施用折纯量8.8万吨,增长0.4%。年末常用耕地面积135千公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低产田改造步伐进一步加快。
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五镇十村”示范工程进展顺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大力实施新农村医疗卫生建设,对66个村卫生室进行了规范化改造;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3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6个百分点,其中三区参合率98.2%,濉溪县参合率97%;“村村通”道路工程完成212.5公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快推进,10多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得到解决;广播电视 “村村通”工程进展顺利;“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工作连续三年获省政府表彰,中瑞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成为全国100家重点改造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凤凰山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开工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加大,对2.7万人进行了技能培训,转移就业38.1万人;烈山区烈山镇洪庄村成功入选全省首批 “十佳村”。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91.8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84.3亿元,增长20%;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0家,总数达到438家;工业化率达到54.9%。其中三区一县实现增加值45.6亿元,增长60.9%;占全市的比重达到24.7%,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
主要产品产量稳步增加。在列入全市重点统计的36个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8个实现增长。其中原煤4086.6万吨,洗精煤733.4万吨,分别增长10.9%和8.1%;白酒23632千升,增长40.8%;焦炭178.8万吨,增长67.8%;水泥227.6万吨,增长18.4%;印染布10756万米,服装773.9万件,分别增长22.7%和215.6%;发电量99亿千瓦时,比上年下降1.1%。
表四:
2008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
计量单位 |
绝对数 |
比上年增长(%) |
原煤 |
万吨 |
4086.6 |
10.9 |
洗精煤 |
万吨 |
733.4 |
8.1 |
发电量 |
亿千瓦时 |
99.0 |
-1.1 |
小麦粉 |
万吨 |
40.9 |
16.8 |
配混合饲料 |
万吨 |
32.7 |
52.8 |
饮料酒 |
千升 |
114369 |
87.2 |
白酒(折65度商品量) |
千升 |
23632 |
40.8 |
啤酒 |
千升 |
90737 |
104.7 |
纱 |
吨 |
29572 |
-16.1 |
布 |
万米 |
4945 |
-47.7 |
印染布 |
万米 |
10756 |
22.7 |
服装 |
万件 |
773.9 |
215.6 |
焦炭 |
万吨 |
178.8 |
67.8 |
水泥 |
万吨 |
227.6 |
18.4 |
日用玻璃制品 |
吨 |
43601 |
4.9 |
企业效益大幅提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84.3亿元,增长42.5%;实现利税59亿元,增长71.9%,其中利润 17.6亿元,增长144%;亏损企业亏损额2.9亿元,比上年下降9.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60.2%,比上年提高31.3个百分点。
建筑业平稳增长。年末全市资质内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57家,从业人员3.4万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5.3亿元,增长6.9%;实现工程结算收入36.1亿元,增长12.7%,竣工产值31.3亿元,增长22.6%;建筑业劳动生产率10.7万元/人;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94.7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110.8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全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4.7亿元,增长35.4%。其中城镇投资174.4亿元,增长34.6%;房地产开发投资22.4亿元,增长27.5%;农村非农户投资7.9亿元,增长92.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2.4亿元,增长305.1%;第二产业投资143.4亿元,增长21.3%;第三产业投资58.9亿元,增长81.8%。全年工业完成投资142.6亿元,增长23.2%。其中采矿业投资61.9亿元,增长5.5%,制造业投资65.3亿元,增长51%,电力行业投资15.4亿元,增长11.4%。
重点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全年共安排重点建设项目82个,年度计划投资91.3亿元,全年完成投资91.8亿元。列入省“861”行动计划项目64个,总投资541.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9.4亿元,全年完成投资65.8亿元。临涣焦化一期4座焦炉和焦炉气制甲醇已正常生产;临涣煤矸石电厂一期并网发电,孙疃煤矿、卧龙湖煤矿、五沟煤矿、恩远铝业等项目建成投产;杨柳煤矿、刘店煤矿等项目进展顺利,青东煤矿、沪光电器等项目开工建设;大唐淮北虎山电厂各项前期工作基本完毕,国安二期、平山电厂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业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2亿元,增长22.7%,为1996年以来的最高增幅。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销售额76.6亿元,增长21.9%,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2.3亿元,增长28.1%。城乡市场同步增长。其中城市消费市场实现零售额64.6亿元,增长23.3%,县及县以下消费市场实现零售额24.6亿元,增长21.1%,均比上年加快5.2个百分点。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人数250.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8.4%;国内旅游收入12.5亿元,增长28.9%。全年境外入境旅游人数6280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35万美元。年末全市共有星级宾馆6家。
六、对外经济
外贸出口快速增长。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亿美元大关,达到10942万美元,增长50%。其中出口10270万美元,增长75.5%。分出口主体看,市级外贸公司出口2881万美元,增长191%;县级外贸公司出口2304万美元,增长3.1%;自营生产企业出口3821万美元,增长69.5%;“三资”企业出口1264万美元,增长377%。进口672万美元,比上年下降53.6%。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与合作,大力开展产业招商、驻点招商,组团参加徽商大会、中博会、高交会和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成功举办2008中国(淮北)煤矿机械投资贸易洽谈会,签约项目37个,总投资36.9亿元,协议利用市外资金35.3亿元。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6家,实际利用外资10258万美元,增长62.3%;引进市外资金150.5亿元,增长21.3%,其中省外资金101.5亿元,增长21.2%。美国高盛、湖南山河智能、江苏雨润、香港锦泰食品、上海索谷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落户我市。
园区经济加快成长。市开发区和各县区开发区(工业园区)均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入区项目不断增多,规模工业成长速度加快。市经济开发区、濉溪经济开发区、杜集经济开发区、相山和烈山工业项目区五个开发区(工业园区)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9亿元,比上年增长74.3%,其中基础设施投资9.1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64.7亿元,增长106%;建成投产企业33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7家。
七、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公路客运量4210万人,旅客周转量262199万人公里,分别增长11.3%和14.2%;公路货运量4464万吨,货运周转量158313万吨公里,分别增长11.3%和18%。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2.1亿元。其中,国省干线完成投资1.2亿元,农村公路项目完成投资0.8亿元,场站及农村客运站完成投资740万元;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607.3公里(包括村道)。其中高速公路42公里,国道7.1公里,省道210.9公里,县道586.9公里,乡道636.2公里,专用道82.5公里,村道2041.7公里,78.4%的行政村通上了柏油(水泥)路。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35782辆,比上年增长19.4%,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24120辆,增长24.9%。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收入10.5亿元,比上年增长30.9%。其中邮政业务收入1.6亿元,电信业务收入8.9亿元,分别增长117%和22.4%。年末固定电话用户42.5万户,比上年减少0.9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27.5万户,农村电话用户15万户;小灵通用户5万户,减少1.5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94.1万户,净增36万户,增长62%。全市电话普及率达65.6部/百人,比上年增加10.7部/百人。年末国际互联网用户70133户,新增13989户。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再上新水平。全年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42.4亿元,比上年增收6.8亿元,增长19%。分级次看,上划中央收入23.5亿元,增长19.4%;地方财政收入18.5亿元,增长18.4%;出口退税0.4亿元,增长24%。分市县看,市级财政收入33.8亿元,增长14.2%;濉溪县财政收入8.6亿元,增长42.6%。
财政支出结构继续优化。全年完成财政支出41亿元,比上年增长36.2%。其中教育支出8.7亿元,增长37.6%;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3亿元,增长20.2%;医疗卫生支出2.8亿元,增长53.5%;城乡社区事务支出4.7亿元,增长26.2%;农林水事物支出3亿元,增长42.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8亿元,增长14.7%;环境保护支出2.4亿元,是上年的4.1倍。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民生工程等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支出结构更加合理。
金融存贷款较快增加。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76.2亿元,较年初增加75.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5.1%,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14.6亿元,较年初增加42.5亿元,增长24.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76亿元,较年初增加33.9亿元,增长16.5%。年末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发展到12家;初步建立政银企常态化对接机制。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1.33亿元,比上年增长44.6%。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1.85亿元,增长33.6%;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9.48亿元,增长42.3%。赔款和给付支出1.27亿元,增长44.6%。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1亿元,增长44.7%;人身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0.27亿元,增长34.4%。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年末全市拥有普通高校3所,当年招生8881人,在校学生29136人,当年毕业学生6553人。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34所,在校学生3.4万人,当年毕业学生9626人。普通中学138所,在校学生16.4万人,其中,高中30所,在校学生5.2万人;初中108所,在校学生11.2万人。小学420所,在校学生20.1万人;幼儿园73所,入园儿童3.6万人。2008年全市报名参加考试人数22531人,录取考生12485人,录取率为55.4%。其中,本科录取6291人,高职(专科)院校录取619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8.56%;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79.83%。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实施。免除义务教育阶段30万名城乡学生学杂费、20万名农村学生教科书费;改造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2.2万平方米;投入资金1亿元,有效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
表五:
2008年全市各类学校基本情况
单位:人
指标 |
学校数(所) |
招生数 |
在校生数 |
毕业生数 |
普通高等教育 |
3 |
8881 |
29136 |
6553 |
中等职业教育 |
34 |
13482 |
34477 |
9626 |
普通高中 |
30 |
18313 |
52209 |
16118 |
普通初中 |
108 |
37190 |
111493 |
39828 |
小学 |
420 |
29716 |
201156 |
36629 |
科技事业扎实推进。全年共取得重要科学技术成果40项,其中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及先进水平28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5项,市级以上科技奖励50项。全年科技计划共安排项目59项,投入科技三项经费424万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3家、高新技术产品17个。主要科技成果有:淮北矿区近距离煤层大采高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技术研究、淮北宿县临涣矿区构造复杂程度定量评价及对瓦斯赋存特征的控制等。年末全市拥有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1家,高新技术产品50个;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总收入 27.3亿元,利税3.8亿元。全市百万元以上民营科技企业55家,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5.7亿元。首次设立了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重大专项;精细化工专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挂牌运行,实现了孵化器建设零的突破。濉溪县被批准列为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五沟镇、濉溪镇、段园镇被列入省科技创新试点镇。全年共受理专利申请量166件,比上年增长6.4%,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48件,增长17.1%;专利授权95件,增长61%。成功举办了2008中国(淮北)专利技术推介会,签订意向协议385个,合同11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市年末共有各级档案馆6个,馆藏档案资料25.9万卷(件、册),库馆总建筑面积5395平方米;艺术表演团体2个;县级以上文化馆5个,乡镇文化站18个;公共图书馆2座,馆藏图书25万册;博物馆1座;广播电台2座,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台2座;城市有线电视用户15.29万户,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用户3.55万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01%。全年共举办大型文化活动9场次,群众性文化活动23次,专业文艺团体演出187场次,各类表演团体送文化下乡526场次,创作剧(节)目70个。
卫生事业不断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88个,床位9082张。其中医院68个,床位7084张,卫生技术人员10325人,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4042人;乡镇及街道卫生院32个,床位1206张,卫生技术人员1663人,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726人;妇幼保健院6所,床位200张,卫生技术人员238人,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104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所,卫生技术人员181人,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131人;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83个,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418人。
体育事业再上新台阶。我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各种重大比赛中共获得31枚金牌、29枚银牌、31枚铜牌;成功承办全国少年乙组羽毛球分区赛、安徽省第二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安徽省青少年拳击锦标赛、安徽省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运动会、苏鲁豫皖少儿乒乓球公开赛、安徽省示范高中田径运动会;体育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36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设施先后竣工并投入使用。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低速增长。全年人口出生率11.02‰,人口死亡率4.36‰,人口自然增长率6.66‰。在全省2008年度考评中,我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工作以及城市、农村三条线全面突破,同时受奖;一举获得“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先进市”、“城市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先进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先进县”三项荣誉。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15.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3.2万人。年末常住人口20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4.8%。
表六:
2008年末全市人口及其构成
指标 |
年末数(万人) |
比重(%) |
全市户籍人口 |
215.8 |
- |
其中:非农业人口 |
93.2 |
43.2 |
农业人口 |
122.6 |
56.8 |
其中:男性 |
110.5 |
51.2 |
女性 |
105.3 |
48.8 |
其中:0-18岁 |
45.2 |
21.4 |
18-60岁 |
141.3 |
65.5 |
60岁及以上 |
28.3 |
13.1 |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851元,比上年增加1207元,增长10.4%;人均消费性支出8821元,增长8.4%,其中食品支出增长21.7%,衣着支出增长7.2%,家庭设备用品支出增长20.2%,居住支出增长28.3%,交通通讯和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分别下降23.3%和15%。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4.3%,比上年上升4.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5.2平方米;每百户城镇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19台,电冰箱90台,空调器106台,移动电话126部,淋浴热水器83台,照相机27架,家用电脑55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096元,比上年增加722元,增长21.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579元,增长42.2%;其中食品支出增长44.7%,衣着支出增长6.9%,居住支出增长16.6%,交通通讯支出增长4.1%,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增长3.2%。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5%,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0.8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5.9万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1.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5.2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人数36.8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数44万人。完善城乡低保救助制度。全年累计发放城市低保金10301万元,保障81.2万人次;发放农村低保金1920万元,保障46.2万人次。加快经济适用房建设,总面积13.3万平方米的南黎花园交付使用,解决了1092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滨河花园一期工程楼栋全部封顶;淮北矿业集团完成棚户区改造5.2万平方米。
社会福利事业积极推进。年末全市共有各类社会福利院所 37个,床位2876张,收养各类人员2346人。所有乡镇都建立了农村社会保障网络。建立各种城镇社区服务设施1480处,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80个,网点1300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4368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850万元。
十二、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城市建设成绩显著。启动生态城市建设, 时代公园、人民路绿化改造和新城区截污引水及环境治理一期、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完工,东部荒山绿化工程开始实施。栗苑路、长山南路建设进展顺利,人民路东扩段开工建设。全年新增城市道路24公里,新增道路面积66万平方米。积极推进老城区改造,淮北火车站改造完成前期准备,城区防洪排涝工程加快建设,长山路沟中段全线贯通;完成天然气利用一期工程,近11万户居民用上天然气。繁荣发展商贸流通,中泰置业广场二期等10大重点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锦华苑社区被评为全国商业示范社区。加强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数字化城管建设获得全省人居环境范例奖;我市以全省第二名的成绩被评为安徽省首届文明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工作取得新成效。年末城市人均道路面积10.13平方米,城市用水普及率91.9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9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12.42平方米,燃气普及率86.99%,城市公交客运646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8%。
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加强。大力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水污染防治、整治违法排污企业环保专项行动、百镇千村万户生态示范等工程,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市污水处理厂二期正式建成运行,濉溪县污水处理厂、刘桥污水处理厂进水试运行;年末全市共有环境监理、监测站2个,环境噪声达标区5个,总面积31.62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9个,总面积43.85平方公里。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9项,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8.16%,工业粉尘达标率99.64%,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9.1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3.41%,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二氧化硫排放量比上年下降5.08%,化学需氧量(COD)下降6.63%。
生产安全事故明显下降。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115人,比上年下降20.6%;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37人,下降33.9%。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50起,造成87人死亡、263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57.8万元;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3.76人,下降27.1%。全年共发生火灾事故530起,直接经济损失155.9万元。
注:1、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规模以上工业是指国有及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