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市消费市场运行情况分析
2017年,我市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为总抓手,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内外需求乏力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升消费能力,促进消费升级。全市消费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新型商业业态快速成长,市场秩序进一步改善,消费市场运行总体平稳。
一、基本情况
2017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3.1亿元,同比增长11.8%,较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69.3亿元,同比增长11.7%,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83.8亿元,同比增长12.0%。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337.5亿元,增长11.8%;餐饮收入15.6亿元,增长12.2%。
二、运行特征
(一)社零总额累计增速达两年来的最好水平
从社会消费品零总额增速来看,全市社零总额累计增速为两年来最高水平。2017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3.1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比今年前三季度加快0.6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位次由去年同期的全省第15位上升至11位,较前三季度位次前移4位。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0.5%,增速比前三季度和去年同期分别提高1.7和2.3个百分点。
(二)县区限上零售额增速差距逐步缩小
从县区来看,限上零售额增速差距逐步缩小,全年累计增幅最高的烈山区为16.5%,增幅最低的杜集区为7.8%,增幅最高与最低县区之间差距由上半年、前三季度的21.5、11.2缩小至年末的8.7个百分点,县区增幅之间差距逐步缩小,为全市限上零售额增速的较快增长和位次的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对全年社零总额增速的评估起到了关键作用。特别是杜集区增速由1季度的下降0.3%到年末累计增长7.8%,增速提高8.1个百分点。
(三)多类商品零售增长较快。从商品零售类值看,2017年,全市限上批发和零售单位实现零售额137.8亿元,同比增长10.7%,分别较前三季度、去年同期提高1.7、2.6个百分点,对限上零售额增长的贡献率较上年同期提高4.0个百分点。在23个大类商品的零售额统计中,有21类商品零售同比实现增长,较去年同期增加6类。其中,中西药品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通讯设备类、石油及制品类、金银珠宝类、日用品类、汽车类商品零售表现比较突出,同比分别增长26.5%、22.0%、18.0%、16.9%、15%、13%和11.3%。
(四)消费结构升级,新兴消费亮点纷呈
- 时尚商品消费已成为我市消费领域的新热点。2017年,在限上批零单位中,智能手机类实现零售额0.6亿元,增长18%;金银珠宝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5亿元,增长15%,增速分别高于全市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速7.5和4.5个百分点。
- 汽车消费对社零拉动作用加大。得益于各类汽车展销优惠活动,汽车类销售增速总体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2017年,尽管受小排量汽车购置税优惠减少、新能源汽车补贴取消等因素影响,限额以上汽车类零售额增速较上年有所回落,但限上汽车类完成零售额34.9亿元,同比增长11.3%,汽车类对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贡献率达到24.1%,较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
- 保健药品类消费趋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更加注重身体保健。在限上单位中,中西药品类商品实现零售额3.02亿元,增长26.5%,占限上消费品零售额的2.1%,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0. 5个百分点。